星島日報_《子非魚》以港童角度看社會 導演黃肇邦堅持非講貧窮

[ 更新时间:2013-11-11 ]
 星島日報 | 港聞A12 | 2013-11-11
 
《子非魚》以港童角度看社會 導演黃肇邦堅持非講貧窮
 
 
記者 :羅嘉凝
 
貧窮綫出台後,三個長者一個貧,五個兒童一個窮,社會閃光燈極速聚焦「貧窮」二字;偏偏有鏡頭早已拍下鮮魚行學校、劏房、中港婚姻,卻堅持這並非一個關於貧窮的故事。《子非魚》導演黃肇邦說這事只關小朋友,希望用最純真的角度告訴社會,我們的下一代正承受甚麼,因為當成人忙着評論貧窮時,總忘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原本想約黃肇邦到鮮魚行學校做訪問,結果上了嘉頓山看深水埗全景;正如他原打算拍一個關於邊緣青年的記錄片,後來寄信到多所面臨被殺的學校不獲理會,結果拍攝對象換成小朋友。二○一一年正式與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見面,同年五月入校觀察學生,九月得到資助就正式開拍,之後他開始每周「上學」三天。那時,單雙非爭議、貧窮綫爭拗等紛紛擾擾,「但我覺得小朋友是無辜的,即使內地婦來港產子,得到出世紙就是香港人,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所以對於故事中的五位二年級小主角,他記得的並非男童的母親如何定期回內地續雙程證,而是那男童說掛念消失的父親、說無錢買玩具,還有那女孩的家小得容不下拍攝背包。「小朋友正承受社會價值觀,他們自小已覺得自己窮,但他們的本質很可愛,我不希望社會在他們小時候已抹殺他們」。拍攝前,他對貧窮抱着很多疑問,希望找出答案,後來發現貧窮只是背景,這是一個關於小朋友的故事,而教育才是很多社會問題的主因,「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大學三年制改四年,方針又改來改去,十年前要通才,現在又說要專才,學生無所適從」。
 
補充社會欠缺觀點
 
故事中的中港婚姻家庭,無再作單雙非標籤,獲選《台北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時,亦不想評論內地與台灣的政治議題。對於扶貧,他不願置評,對於貧窮,他稱不懂評論,因小時候他家住舊葵涌邨,十戶共用一個廁所,家門口有道友打針,有迷暈黨搶劫,但他從不覺窮,卻誇口會在樓梯口開大食會、在小食店買雪條、從八樓丟垃圾到地面的垃圾箱,形容那是他人生最開心的時間。
 
「時事節目用成年人眼光看社會問題,忽略了小朋友如何看社會,我想用兒童最純真的角度,補充社會欠缺的一塊」,所以故事無向教育或貧窮歸邊,「因為記錄片講的是身邊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