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_奧斯卡港產女導回歸 帶領學生記錄西環老香港

[ 更新时间:2013-12-02 ]
 星島日報 | 港聞A14 | 2013-12-02
 
奧斯卡港產女導回歸 帶領學生記錄西環老香港
 
 
記者 :羅嘉凝
 
離開香港時,楊紫燁年僅二十,移民美國再遷居內地,拍下內地愛滋病孤兒、男同性戀者、環保抗爭等題材的記錄片,成為首位摘下奧斯卡的港產女導演。眼見香城每分每寸在變,她決定回歸這片闊別三十六年的故土,帶領學生趕在港鐵通車前,用鏡頭留住僅存老香港味的西環,並有意以記錄片探討二○一七普選及傳媒自由。
 
當初擔心九七回歸,二十歲的楊紫燁舉家早於七七年移民美國,後來她當上電影剪接師,九六年卻趕回來執導《風雨故園》,人生首齣記錄片說的就是回歸。之後她剪輯《成為美國人:華人的經歷》,移民內地,一住就是九年,飽受空氣污染困擾,「經常連對面幢樓都看不見」,今年初回北京,突然空氣污染指數達九百,頓感「是時候離開了」。
 
望藉了解減少歧視
 
她形容內地很刺激,有很多拍記錄片的題材,○六年她憑描寫內地愛滋病孤兒的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摘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八年以男同性戀者為題的《彼岸浮生》入初選,一○年講內地環保抗爭的《仇崗士》再獲提名。鏡頭下的全是小眾,宏願是以了解減少歧視,「但我已非二、三十歲了,不想再留在這種環境有點惡劣的地方。」
 
鳥倦知還,卻飛去空氣同樣混濁的香江?她卻笑言「香港空氣已算很清新」,近年與本港合作增多,希望返港培育獨立製作人,今年四月在香港大學教剪接班小試牛刀,十月答應港大落戶三年,明年初執教記錄片製作。回來最不習慣見滿街是南亞裔、印菲人士,曾懷疑「這已不再是香港了」,但回想紐約成功正因融合了新移民,所以當下在本港最需要被了解的正是印傭、菲傭和內地新移民學生。
 
避走政治 重故事性
 
她聽過有內地新移民學生,因講不好廣東話被同學打,「明白本地人覺得空間被侵佔,想以言語或破壞性行為反擊」,導致社會嚴重分裂,但她指保留本地文化外,亦應吸取外來文化。看見故城每寸都在變,她指僅剩西環保存老香港氣息,但預見港鐵通車後,西環的海味店、紙紮鋪定受名店進駐衝擊,她決定帶領學生拍下西環面貌待三年後設展。至於風雨欲來的新界東北呢?她說:「一步步來吧。」
 
「記錄片的題材可遇不可求,有好題材亦要人物具故事性。」事隔十五年後再次拍本土題材記錄片,是有關弱勢學生通過音樂劇培養自信的《震動心弦》,明年六月將上映。她腦海中已有十個項目,包括拍新聞自由、二○一七普選等題材的記錄片,但會避走政治,以人性角度出發,因「時事性片段,電視台會拍,拍記錄片應注重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