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環藝穗會樓上劇場座無虛席。 |  劇場及舞蹈工作者黄大徽。 |  舞作人伍宇烈。 | 
|  黄大徽(左)和伍宇烈(右)論述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形式。 |  主辦單位代表與嘉賓留影。 | 
|  《最後一次跳舞》映前討論「誰較誰更平等?如何保障香港性小眾權益和締造平等機會」。 |  獨立藝術工作者馮美華(左)和大愛同盟總幹事梁兆輝(右 | 
|  嘉賓(左起)香港失明人協進 |  主辦單位代表、手語/ | 
|  「香港教育制度主流成就以外的可能性」紀錄片放映及座談 |  (左起)《超越7分鐘》導 | 
|  4月20至28日期間,香港紀錄片拓展計劃與CNEX |  每場也有不少觀眾發問,涵蓋多個範疇,帶來一場又一場思考跟趣味性並重的討論。 |  《臉書啟示錄》的映後談有香港大學比較文學 | 
|  4月20日《大同》的放映現場,有接近一百名觀眾,場面壯觀! |  《大同》映後談,(左起)獨立電影導演應亮、中大新聞與 |  《地毯上的烏托邦》映後談,(左起)影評人鄭 | 
|  CNEX「愛去愛來」紀錄片巡展 x 蒲窩青少年中心「穿越社區藝術同創計劃 - 隨地播影」放映現場。 |  一家老少、情侶、外國朋友也紛紛前來欣賞影片。 |  蒲窩青少年中心代表(左一)、CNEX代表(左二及三) | 

|  心理學家兼大學講師鍾礎斌先生(Indie)主持映後談。 |  現場對現今教育制度、跨代貧窮、孩子成長迷思等命題的討論氣氛非常熾熱。 | 
|  有一位小妹妹即席作畫,表達她對《子非魚》的觀後感! |  從事教育行業的三位觀眾,對小孩子的處境體會猶深。 | 

|  觀眾當中,不乏熱愛體育運動的年青人,也有家長陪同喜歡 |  兩位觀眾對體育的熱愛程度不一,但都贊同運動對 | 
|  放映活動現場,導 |  感謝主持張灼祥先生以國語和英語作即場翻譯和提問,帶動 |  觀眾把握機會,詢問導演有關拍攝、取材和情節處理等多方 | 
|  CNEX「愛去愛來」紀錄片巡展 x 香港盲人輔導會《子非魚》口述影像電影欣賞會現場。 |  感謝顏素茵小姐悉心撰稿以及全程完美聲演,為觀眾帶來一 |  導演黃肇邦(中)明言未來在製作時 | 
|  口述影像是一種協助視障者接收影像訊息的口 |  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女士(Emil | 

|  CNEX「愛去愛來」紀錄片巡展 x 沙龍文化產業研究所- 奧運以外 ·《里約之路》紀錄片放映會現場 |  選取《里約之路》,是希望為大家提供一個傳媒、旅遊節目 |  觀眾就討論作出回應,並向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倡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