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週末院線 每月回顧 (2019年8月)

 
 
 

8月份的主題包含了台灣、美國、中國的紀錄片,以獵奇目光探索宗教及傳統儀式在現代的面貌,亦從遠距離探討宗教的功能,以及以宗教文本作為比喻的藝術表達形式的紀錄片。

 

 

《看不見的台灣》以年輕活潑的動畫和比喻,把台灣及民族傳統信仰和儀式,以年輕的方式解讀及呈現。影片以導演第一身的經歷參與這些傳統儀式,彷彿在對於自己無法感應的事情上提出疑惑的同時,亦以創作有趣作品的方式作為消化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庫馬里》的導演為美國生長的印度人,他發現美國人對神秘的東方文明非常迷戀,於是自己偽裝成一位來自印度的大師guru,影片起初就信仰、宗教體制、信徒心理等各方面均提出不少思考空間,影片表面上似是嘲諷信仰和宗教,實質是解構及重構宗教表象以探討其本質,對無神論者也十分有啟發性。

 

 

《神翳》由內地導演顧桃製作。顧桃以民族誌紀錄系列為標誌,作為蒙古族,他長年紀錄少數民族、逐漸受城市增長而邊緣化的民族社群。影片紀錄了鄂倫春族唯一健在的薩滿關扣尼,與薩滿的傳承儀式。影片除了書寫傳承的條件、現實限制及儀式過程等,亦紀錄了此絕無僅有的文化在提倡文明進步的城市化所下受到的種種支配和限制。

 

 

《悲兮魔獸》由內地導演趙亮製作,以在聖經中的巨獸:悲兮魔獸作為比喻,拍攝內蒙古鄂爾多斯,並以純粹的視覺影像紀錄遺留下的空城、開採煤礦患塵肺惡疾的工人,以及因土地開發而破碎分裂的景觀地貌。影片借但丁《神曲》結構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以豐富的影像表達對於拍攝對象的憐憫、婉惜與不憤。

 

 

《朝聖之路》探究信仰及儀式對世界各地民眾的影響,以及在人生遇到難題或危機時,信仰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啟示。影片在超過25個國家拍攝,由全球超過40隊攝製隊拍攝而成,以人的一生作為影片主軸,呈現不同民族在各個人生階段會遇上的宗教傳式,以及其意義所在。影片入圍2016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及東京國際電影節。

 

 

8月份放映的參加者共131人,《朝聖之路》場次邀請了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聯席總監李展華老師,與觀眾分享及交流宗教與心理層面的影響力。當天觀眾的踴躍分享及提問,回顧已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