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穀子

English中國 /2008 / 84min / DV
导演:林稚沾(台灣)




熊杰鋒是一位從外地打工後決定回雲南鄉下種田的青年。這位天真無邪,卻又不想隨波逐流的年輕人回到了平寨村後,開始種起了一種「紅穀子」。

「紅穀子」,是相當古老的稻米品種。由於它只能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有機栽種,如果培育成功,將很可能讓廿世紀以來過度使用科學肥料與濫用農藥的問題獲得解決。包括熊杰鋒在內的幾個農戶,因為不想負擔過高的化學肥料,並且擔心未來稻穀的留種問題,都開始種起紅穀子。
但是紅穀子的栽種實在太過不易,收成的效果也不如既有的新品種。

對樂天知命卻又單純率真的熊杰鋒而言,找到一位願意嫁給自己這種貧窮農夫的年輕女孩,比起栽種「紅穀子」的麻煩程度,好像沒有差太多……

 


中國自上個世紀以來,在高舉著科學種田的旗幟下,政府提出"現代農民要懂得科學種田",農民雖不情願,仍開始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育種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傳統老品種的穀種瀕臨滅絕的邊緣。

三農問題浮上政治舞台後,解決三農問題成為各界的焦點,但農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卻讓城里人摸不著邊際。許多大學支持學生三下鄉(即衛生、科技、文化三下鄉),由於對農村的缺乏理解,熱血青年們的熱誠,往往是白忙一場,如果不能從了解入手,這些具有理想的行動仍舊無法改變什麼,農村問題依然是問題,城鄉差距依然持續擴大,社會依然無法和諧圓滿。


有機種植本源自中國,種植的技術全憑先祖們一代代的傳承,農民與土地一直有一份怎麼也說不清的歷史淵源與情感牽絆;而諷刺的是,在農村種田的父母卻希望小孩子通過教育逃離農村。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經濟能力的提高,卻沒能帶來更多的自信,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其實就是瞧不起自己,舉凡外來的東西就是好,自己的東西便一文不值,而農村找回土地與種植的自信,不也是一個中國人找回自信心的過程?



導演介紹

林稚霑

臺灣臺北縣人。臺灣彰化縣鹿港發展苦力群發起人,曾在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臺灣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臺灣人間出版社工作。2005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因為921大地震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又進入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就讀。因為堅信紀錄片能帶給人民幸福,但是在臺灣又越來越難活下去,最後決定轉移陣地至彼岸的大陸。目前常居昆明,並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紀錄作品包括《我的一個小故事——上山不下來》、《我的鹿港》、《過河卒子》等。



導演闡述

在一次以城中村農民工為主題的紀錄片映後座談,有人提及他很難想像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了,怎麼還會有人的生活條件這麼差。沒錯,很多人的確很難從生活周遭看到其他不同條件下生存的人們,更少人去思考「我們」生活條件的變好其實和「他們」生活條件差是息息相關的。一部分的人先富起來的同時,是怎麼看另外一大部分讓他們富起來的這批人?究竟是什麼原因,即便生活條件不見得好轉,每年農民工仍不計代價,如洪水般的撲擁入城?或許從直視農村的現狀,可以讓我們有些啟發吧。


《紅穀子》參展及獲獎

榮獲
※ 第18屆日本EARTH VISION電影節"EARTH VISION獎"
入圍
※ 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競賽單元 (2009)
※ 第7屆廣州紀錄片大會,《生活中的陽光》展播評優
※ 第五屆REEL CHINA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

 

> 編輯(管理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