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週刊_《乘著光影旅行》評分_畢明與向往

[ 更新时间:2011-05-24 ]
明報週刊 2011-05-14
 
《乘著光影旅行》影評 :畢明與向往都給「一定要看」的評分!!!!
 
 
人、情、藝三向感動 by 畢明
 
你已經多久沒有被一部電影好好感動過?如果你真的愛電影,我萬二分誠意向你推介《乘著光影旅行》。是關於人、情、藝的好作品。人,李屏賓;情,他對家人、對電影的情;藝,他對攝影的craftsmanship。雖是紀錄片,但一點也不乾澀,反而從廣而細、表入裏,多角度而立體地呈現了這蜚聲國際的攝影師,如何把生命都在光影事業中燃燒、付出,娓娓道來,畫面精緻,情感如詩,你會發現,李屏賓如何豐富了電影,電影如何豐富了他。電影就是光影經驗,「光」與「影」,於是李對光執執迷,對色洞達敏感,在生活中他不斷細味「光」,兼收並蓄,用到「工藝」上。和他合作過的由大導演至助理,佩服的是他的仔細,以及經驗歲月提煉出來的從容自如,他就是拍攝現場永遠的定海神針,侯孝賢就知他能搞定,王家衛驚訝於他的紀律。可這默默全情工作的人,總在找令功夫更深的提升:「令紅色華麗,黑色有層次」,是他自己的電影筆記;他的鏡頭,對演員和天氣狀況都寬容,因為電影追求的是真和自然,不是操縱,他寧讓事情發生,鏡頭去錄下,不必太過僵化。他的手藝,都在血液裏。連他的「家庭影片」也是葉子在舞,看葉子「說話」,從生活吸養分,但諷刺悲哀是home video裏沒有家人,妻子的缺席全片照明了長期離家的大師為電影之愛多少犧牲了家庭,他對母親的牽掛感激動人,但兒子對他的陌生亦然。事業為重,有自責,也有自私,生命終究是關於理想、親、情和遺憾。
 
在電影以外 by 向往
 
電影重構的現實真的是另一個現實?《乘著光影旅行》真的反映了攝影師李屏賓的生命?這部出色紀錄片沒有使我想到電影,而是想到電影以外。李屏賓說的是自己數十年生命╱生活的點滴,沒有誇張沒有深意,甚至有點老土:對母親和家人的重視。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工作、漂泊的孤獨旅人,怎樣從攝影中找到自我,找到了生命的本質,找到了光與影的活潑生命。而我,從這部電影中反省:電影的本質是什麼?我這個自認為影評人的傢伙,也是將數十年的歲月浪費在光影結合的現實中,也就是電影。不同的是,我在每一部電影都想找到一個主題,或者找到一個敘事的方法,找到作者要表達的,找到作者沒有表達但現實結合了後產生的詮釋。我甚至以為電影就是這些東西。李屏賓讓我想到電影可能是一種感受,純粹的意象或者美的過程,像他隨意搖動的攝影機,只要你捕捉到影像,生命便自然出來了。一片樹葉的抖動,原來是李屏賓最愛,他舉起攝影機把樹葉的低語拍出來,又或者是一個紅氣球在地上飄動的影子,那算不算是詮釋?看到姜秀瓊和關本良的《乘著光影旅行》,不是一部電影背後的製作過程,而是電影的再生意義,一種感受,哪怕只是最簡單的家庭、父母、親情,意義就在他自我完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來便沒有得選擇,我這個影評人過度地追尋所謂電影的,以及它形成過程的意義,可能只是無謂的附加物品。用「舒適」來形容我觀看時的感受吧,對了,電影本來是讓人舒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