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X 「焦點影人」年度巡展 12月放映

 
CNEX 「焦點影人」年度巡展 —— 黃肇邦導演
 
我們第三回的活動則請到了黃肇邦擔任我們的焦點影人,並放映他的兩套紀錄長片—《伴生》及《子非魚》。
 
黃肇邦導演,1986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2011年,獲得CNEX基金會資助拍攝首部紀錄長片《子非魚》,作品先後入選多個國際影展,榮獲香港亞洲電影節「亞洲新導演獎」提名及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等獎項。2014年,紀錄短片《延長線》代表香港參加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2016年,最新紀錄長片《伴生》榮獲第2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電影」。
 

 
第一日放映及研習沙龍
 
第一日活動 —— 「研習沙龍」
放映﹕《子非魚》
日期﹕十二月九日 (六)
時間﹕7:30pm-10:30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放映室 (九龍聯合道135號 【港鐵樂富站B出口】)
主持人: 鄭政恆 先生
報名﹕https://goo.gl/BHWCdj
 
 
《子非魚》
香港丨2013丨72min
 
這是一部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探究他們如何在成人世界中成長的紀錄片。
 
佘偉豪和黃俊修是一對好朋友,自一年級相識開始,他們幾乎形影不離。香港出生的佘偉豪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是內地人,同住不足一百尺的「劏房」;因為「續證」關係,母親經常要返回內地,為避免兒子在香港無人照顧,佘偉豪都會交託給同學的家庭照顧。而他的同學黃俊修,雖然來自越南家庭,但因佘偉豪經常被託管到他家,結果讓兩人成為了好朋友。每天清晨,佘偉豪和黃俊修都會走到大角咀的鮮魚行學校上課,兩人的基層家庭生活寫照,以及這種「互相照顧」的經歷,在這裡比比皆是。內地出生的董汝峰、譚志澤,甚至班上最受男生歡迎的黃嘉琪都有著同樣故事:家人為孩子們前途著想,毅然來到香港,屈膝於狹窄的房間裡生活;但對孩子們而言,一下子面對成長環境的改變,重新追溯另一個地方的認同和價值,是一種值得的「投資」嗎?一次上電視的經歷,卻改變了佘偉豪的故事。到底「家庭」對這群小孩子來說,是怎麼一回事?究竟社會的「成就」指標,與家長望子成龍的渴望,在他們而言,又是什麼?假如探聽孩子們對家長,對成年人,甚至對社會存有什麼「期望」,答案在成年人眼中是否不值一提?即使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孩子依然會努力嘗試展現其生命力,這是成年人不欲或無暇去理解的,亦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本義。
 

 
第二日放映及焦點訪談
 
第二日活動 ——「焦點訪談」
放映﹕《伴生》
日期﹕十二月十日 (日)
時間﹕2:30pm - 5:00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放映室 (九龍聯合道135號 【港鐵樂富站B出口】)
主持人﹕鄭政恆 先生
映後談嘉賓﹕黃肇邦 導演
 
《伴生》
香港丨2016丨84min
 
《伴生》娓娓道來兩代人對「生與死」價值觀的差異和矛盾。

有人因不忍父親飽受病魔折磨及喪妻之苦,而祈求父親能早歸天家;有人因長期照顧患病父母而心生壓力,渴望開展自己生活;有人因母親健康急轉直下反而重建分隔多年的關係。一生建構的種種連結,伴隨死亡,是否能瞬間化為煙霞?

在今日的現實社會裡,「長命百歲」是否必然幸福?作為孝子賢孫,應當讓長輩徘徊於彌留狀態下受盡痛楚,還是祈望他們早日安詳辭世別去苦難?面對病弱兩老,放棄自己生活與夢想伴隨父母是否唯一選擇?癌症讓自幼分開生活的兩母子重新連繫一起,那麼絕症是否必然只得絕望?

孝與不孝如何界定?離與留又該如何取捨?人生總總的高低跌宕,孰對孰錯,是喜是悲,誰來評價?

三個家庭、兩代社會的束縛與異同、夫妻間的牽絆與信任,教我們面對每個人生必經關口時,該如何歷經生與死。
 

 
主持人簡介﹕
 
鄭政恆,《香港經濟日報》影評專欄作者,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詩集兩部,主編有《沉默的回聲》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歷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及金馬獎評審。